当前位置:中国财经报道首页 > 口罩 > 新闻正文

贵州口罩,开启“全球售”模式

来源于互联网 2020年10月08日 阅读(

今年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黔西南州医疗物资企业在政府的号召和帮助下,“抢”开生产线,昼夜加班生产,承担起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。

危中见机。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,黔西南州三家医疗物资企业抢抓这一历史机遇,乘势而为,将贵州黔西南生产的医疗物资出口至国外。目前,医用外科口罩、一次性医用手术衣、医用红外额温计已销往美国、英国、丹麦、加拿大、法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、沙特等全球多个国家。

9月23日,记者走进黔西南两家医疗物资企业,两家企业的海外订单仍处于“爆单”状态。机器昼夜的轰鸣声、一心扑在岗位上的工人,诉说着疫情下物资后援所经历的一场硬仗。“不辛苦,我们做的事能救人。”工人们的话朴实无华,却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
A

医疗物资出口

实现从无到有

6月23日,黔西南政府网站发布一则消息,主要内容是黔西南三家医疗物资生产企业,截至5月底,出口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、一次性医用手术衣、医用红外额温计,货值2200余万元。

消息里用到“危机当中有商机”、“乘势而为”等激昂澎湃、鼓舞人心的字句,更像是一则喜报。时至今日,这份欣喜仍在延续。

贵州骏江实业有限公司坐落在黔西南义龙新区红星工业园区,是黔西南医疗物资龙头企业,老板邹刚是一名28岁的江西李渡镇人。说是江西人,邹刚却从小跟随父母在贵州长大,说着一口流利的贵阳话。

在全国,医疗物资生产企业集中在江西李渡、河南长垣。有父辈的资源基础,2013年,邹刚在黔西南开办贵州骏江实业有限公司,2015年正式投产,从2017年实现盈利,逐年翻番增长,到2019年,骏江公司完成了1000余万元的年生产总值。

9月23日,骏江厂区内,两辆大货车停靠在成品车间门口,仓库里放满了一箱箱包装好的医用口罩,工人忙着搬运货物装车,发往沿海口岸出口国外。

50岁的黄国荣是骏江厂的行政经理,他的工作时间和工人一样,要加班至晚上9点,这样的工作强度已经延续了几个月。

“现在企业订单是‘爆单’状态。”黄国荣说,国内疫情平稳后,企业努力打开了海外市场,目前,工厂生产的医用口罩和隔离服(手术服)销往加拿大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沙特、伊朗、捷克、英国、德国等国家。截至今年上半年,骏江已经完成产值1.57亿元。截至8月底,已出口医用口罩超2亿片、隔离服1000万套,出口额从0美元增长到370万美元。说到厂里的成果,黄国荣手舞足蹈起来。

与骏江相比,同在红星工业园区、规模较小的贵州天地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就更加忙碌了,50名员工两班倒,24小时昼夜轮班生产。

天地医疗器械公司创立于2016年,该公司主营一次性采血管。在疫情前,采血管就出口至科威特,但出口量并不大,每年有10万美元的产值。

疫情发生后,政府号召企业生产口罩,天地公司开启了6条生产线。先保国内再供国外,有前期出口经验和国际平台,天地公司生产的口罩通过产销直接对接、经外贸中间商企业顺利出口,到现在已有100万美元的出口额。

“年底应该能突破150万美元。”天地医疗器械公司总经理梁泉说,现在公司仍源源不断接到国外订单,最近正在赶制加拿大500万片医用口罩的订单。

B

面对重重困难 打了一场硬仗

“虽不在抗疫一线,但我们也打了一场硬仗。”骏江公司行政经理黄国荣说。

今年1月23日,贵州骏江公司开始放春节假期,当晚企业接到政府紧急通知。闻令而动,骏江公司24日就将员工召回。

“我们厂生产的医疗耗材有40多种,口罩是很小一部分产品,有两条生产线。当时,黔西南能生产口罩的企业都没几家。”黄国荣说,24日大年三十,员工只放了半天假。抗疫初期,得到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,口罩的原材料得以从省外顺利通关运到贵州,工人昼夜加班,为抗疫物资保供做出了贡献。

从2月中旬后,大量企业复工复产,口罩需求量持续增大,贵州骏江公司派人到沿海地区添置设备,陆续将生产线扩大到了35条,日产能达到了300万片。

说起购置设备,天地医疗器械公司总经理梁泉说,“那不是买,是‘抢’。”

2月中旬,天地医疗器械公司复工,原本工厂没有口罩加工经验,在政府的号召下,企业派人到沿海购买口罩生产机器。

“国内以前口罩设备制造厂不多,突然全国各地都要购置生产设备,很多制造厂转行,拿着设计图就生产,不但价格飞涨还不愁销。”天地医疗器械公司机修工陈康勇说,当时,他们是在深圳订购的设备,到了厂家门口有几百人排队,两家企业为一组排队进厂参观。“那哪是参观,就是抢设备”,大伙等不到厂家组装调试,扛着几麻袋零件和组装图纸,叫上“货拉拉”装上货,就往机场赶。然而,烦恼还在后面,机器组装好,调试却不成功。

“口罩上的折痕都印不出来。”无奈之下,天地公司从外地请来了口罩生产机器的调试师傅,调试了5天花了6万元。师傅还列出了一张清单,要从深圳多个厂购买部分零件。

打着“飞的”购买零件,机修工陈康勇5次往返贵阳和深圳。8天时间,设备终于调试成功投产,陈康勇有机修基础,一直“偷师学艺”,看一遍就知道设备的调试技术,后来机器再出现问题,他也能顺利检修。

“当时,很多企业认为生产口罩是商机开始转型,因为没有机修维护技术,一个口罩也没有做出来,设备也砸在了手里。”天地医疗器械公司总经理梁泉说。

C

不仅为了效益

更是一种责任

36岁的陈康勇,已经在厂里住了半年,家就在十几公里外的兴义市区,除了回家洗个澡换身衣服,他一刻也不敢离开厂区。

陈康勇的工作时间,由生产决定。从3月开始,天地医疗器械公司的设备就24小时运转,设备出现问题,他要第一时间检修,实现最快时间恢复生产。

“外国人守信,不用催,在出货前一天就将全款打到公司账户,我们也要守信,不能因自身原因失信于人,更何况这关乎生命。”天地医疗器械公司总经理梁泉说。

陈康勇负责检修,机器不出问题,他可以忙里偷闲。可生产线上的工人则不行,她们分两班倒高强度工作,工资记件结算,从原来的三四千元,增长到了6000至1万元。

“不辛苦,我们做的事能救人。”三十出头的女工刘兴艳说,她们的坚持不仅是工资上涨,每当通过手机看到国外的疫情,悲悯之心也涌上心头,心底萌生的是一种责任。

在贵州骏江厂,一道隔离门阻断了工人与外界的联系。进入这道门,工人要换上衣服、鞋袜后,经过消毒才能到生产一线。9月初,贵州骏江厂又购置了一台45立方米的灭菌箱,换掉了以前只有10多立方米的老旧设备。

一贯对品质苛刻的骏江,今年疫情下大展拳脚,在全国医疗耗材白名单排行中排名第54位,还拿到了美标和欧盟认证。“我们的品牌能出口,这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。”贵州骏江公司总经理邹刚说。

疫情之下,黔西南三家医疗物资企业抢抓商机,走出了一条“内外兼修”发展的道路。坚持品质至上,企业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。

贵州骏江公司行政经理黄国荣说,国内疫情期间,贵州骏江厂的业务发展至全国各地,口罩、隔离服成为了品牌敲门砖。疫情后,国内市场回归正常,骏江的其他医疗产品也开始被外界关注,订单量持续增长。

“我们赢得的不仅是眼前利益,更可贵的是品牌效益。”天地医疗器械公司总经理梁泉说,外国企业通过口罩,开始了解天地公司“专精”的一次性采血管、病毒采样管,已经有多个外国企业承诺,疫情过后将进一步细谈合伙。


【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