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中国财经报道首页 > 博报.智库 > 新闻正文

叶檀:剥夺本国中产收入阶层财富蠢不可及

来源于互联网 2016年06月14日 阅读(

6月12日,央行副行长张涛表示,应当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,金融制度设计需要完善市场退出的配套体系建设,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,该重组的重组,该倒闭的倒闭,增强市场的纪律约束,一个没有优胜劣汰机制的行业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。于是,一则恐怖的传闻是,不要把钱存到银行,否则,万一银行破产了除了50万啥也没有了。

从优胜劣汰联想到银行破产,从银行破产联想到挤兑无门,这是得有多恐慌,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。

恐慌的不止国内投资者。国际上也是如此,美联储暗示加息,恐慌,非农数据糟糕,加息可能性不大了,还是恐慌。10日,德国、英国和日本国债收益率均创历史新低,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跌至0.01%,日本10年期国债甚至跌至-0.17%,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至1.64%,创2013年来新低。国债都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率了,还在买,这都恐慌成什么样,投资者现在就是死也走不出迷宫的那只胆小的耗子。

中国央行借着市场化名义把风险推到投资者身上的步伐绝不能激进,否则,中国债务就会崩盘。

中国信用目前说到底只有一个,就是政府信用,人家为什么要买国债,要买企业债、地方债,不就因为政府信用兜底吗?你搞个市场化,允许市场大违约,以为这游戏还能玩得下去吗?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,在现在的中国,如果政府信用破产,也就等于市场信用完蛋,因为这种骗局横行的市场,根本没有形成公平信用定价体系的土壤。

去年高杠杆拉动股市,用期货进行对冲,以为是市场化了跟美国学了,结果学成个四不像,除了让一些老千发财、让一些中产收入阶层变成赤贫之外,没有其他好处。

现在又有个大难题,央企债到底该不该刚性支付?

高盛认为,中国公司债违约率低是个坏事。估计把后来全额偿付的剔除在外,中国约有0.2%的公司债发生违约,穆迪的数据显示,全球和美国过去12个月公司债违约率分别高达0.8%和0.9%。中国企业负债率如此之高,债券违约率却极低,这不正常,是政府仁慈救助的结果。

国有煤矿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去年11月称,公司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的资金支持,用于偿还当年12月到期的债券。西宁特钢也在公告中表示,地方政府承诺在必要时会为其债券偿付提供资金支持。一直救助低效僵尸企业,是社会资源的浪费。政府只是不想让炸弹在当下爆炸。

但不在当下爆炸,不等于不爆炸,我们都已经听到了风险计时器滴答作响的声音。彭博行业研究的最新数字显示,去年年底,中国企业债务与经济规模之比攀升至创纪录的165%。

一旦移开政府之手,债务危机立马爆发。在5月举行的“中国企业债券违约:现状、影响与前景”研讨会上,有数据指出,就企业的偿债能力而言,近一半发债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为负。发债企业的债务集中度高,163家企业的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超过了90%。有些企业就是苟延残喘。

比政府的手更重要的是,政府的信用。如果在违约前转移资产、更改大股东、向上级救助,作出自毁长城的损招,真是神仙也救不了。

5月,中城建一纸发给中国央行的“求救信”流传,中城建因为实际控制人变更、境内外存续债券规模近200亿元人民币或有偿债压力而处“风口浪尖”。此前一直称自己是中国住建部所属研究院的全资央企,评级机构联合资信给予评级为AA+。今年4月底公告,集团部分工程类资产已并入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城建集团股份0711.HK,其它99%的股权已由一家私募基金——惠农投资基金持有。

大变脸让投资者目瞪口呆,投资失败可以理解,企业违约,最愚蠢的就是违约前,让大家长当众毁约,这简直是在家长脸上刺上“失信”二字。

全球主要央行未必说得上谁比谁信用好多少,连瑞士央行都会出其不意,关键是,不守信,还让本国百姓买单,以为剥夺了中产收入阶层的财富问题就解决了,可就太蠢了。


相关阅读

【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】